元辰宮能做什麼?
最近我在讀榮格派學者的作品,他們提到了一個有趣的心理探索方式—積極想像。然後也提到了「自我之屋」的概念以及內在的原型角色,這就是我想寫這篇文章的目的。
人類有兩種臨界點
很多來找我的人都是想要改善運勢,問題是他們對自己並沒有足夠的了解,包括自己的臨界點在哪裡。
這個臨界點可以分成2部分探討,一個是你主觀覺得你做不來的,另一個則是你真正能力上做不來的。
比如,你可以主觀地認為自己無法去參選政治的要角,但你真正上能力做不來的東西有可能是靠自己的財力去火星探險,因為你的物質條件完全不可能跟馬斯克相比。
這兩者是不一樣的東西,但你在元辰宮可以同時看到它們,於是使得所有進入元辰宮的人都感到無比困惑,比如有個對前任男友念念不忘的女孩,由於糾纏不休的行為讓前任產生了厭惡感,她在元辰宮會看到對方跟她復合,但任何現實中認識他們兩位的人知道了事情的始末,大部分都會認定他們復合不了。
於是她就會認為:「既然現實中無法復合,那就是老師你騙我。」
實際上是她的內在期望在元辰宮重現了,她接受不了「復合無望」,如果這個人在生命的初期是被父母強烈要求讀書考試的能力,社交方面都儘量避開的話,那麼她會傾向在內在世界發展出代償現象,這樣的人在現實中是缺乏勇氣去乘風破浪的,因為她的父母把對失敗的恐懼也加諸她的潛意識之上,她怎麼敢嘗試做自己呢?
遺憾的是,華人的社會大多如此,太習慣可以控制得來的乖小孩,討厭太有自己想法的孩子,因為那無疑是脫韁野馬,我們的政治家一直也都在傾向操控聽話、天真的人,社會將會懲罰那些不合群的人。
因此,那樣的父母會不知該如何跟不聽話的孩子相處,他們只要求把孩子塞進罐頭工廠,只有產出了標準的鐵飯碗跟高學歷就能滿足他們的虛榮心。
我們常說,失敗為成功之母。並不是說你失敗了多次,最終會成功。而是了解到,失敗乃是人生的常態、日常處境,可以不必那麼緊張地去非要求自己上得了火星,但你不嘗試新事物,你又如何知道自己能力的界線在哪裡?
所以失敗的目的是為了設定你的能力範圍在哪,你可以導向哪個領域更容易獲得成功,如果只是無限上綱、期望過大,那就有可能因為眼高手低而錯失更適合自己的領域。
我怎麼知道這是真的
在榮格派的心理學家採用積極想像的技法同時,也會遇到個案狐疑地問:「我要怎麼跟想像中的人物交談?我怎麼知道那是不是真的?」他所謂想像中的人物,有點類似元辰宮當中的管家、廚師、園丁、鬼神等等。
來做元辰宮的朋友也經常問我:「這個元辰宮體驗是真的嗎?」或者是斬釘截鐵地說:「這是假的!這是騙人的。」他們非常害怕鬼神的干擾,但真正的干擾之源是他們自己的預設立場。
人類的內在會有主觀的答案,它不一定是正確的,但有很高的機率是正確的,如果你們讀過《決勝2秒間》這本書,就會明白人的直覺很快能幫助自己判定某些危險的情境,某些選擇能幫自己大忙。
元辰宮能做什麼
元辰宮也可以說是一種積極想像的心理手法,有一些熱愛玄學的朋友可能會大失所望,認為這不夠「靈異」,但它確實有幫助,因為它的存在是為了幫助一個人在內在裡面找到必要的資源跟當下需要的答案。
你有可能會需要一兩次進去元辰宮,才可以得到一定的了解,比如,有個學生遇上了年紀大的朋友性騷擾,她深思自己是否沒有設定好男女界線,導致對方誤解,於是進去元辰宮的時候,她看到自己前世是個被性侵的清秀少年。
但這能解決她的問題嗎?她意識到自己即使換了性別,也還沒有把人我之間的界線劃分清楚,所以在現實中她必須要做這件事情,而不是在元辰宮移動家具就解決了。
在積極延伸自己的內在覺察之後,你會發現自己對於現狀的問題有很多種解釋跟解決之道,但前提是要保持開放的心靈,不是全部都要靠神明的指引才能安然度過,在現實中,自己也要調整作法跟心態。
Sada